编剧如何站在甲方、乙方 双立场进行电视剧的选题与构思
文丨逸安 来源丨编剧梦工厂(ID:bianjumgc)
我自己在影视公司做了十多年策划责编,现在也还在一家公司做项目研发,同时自己也写剧本。经常在甲方和乙方之间转换身份有一大好处,就是能相对更客观地站在不同的立场,理解投资方和编剧的不同诉求。所以我一直建议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新人们,到影视公司工作是最好的进阶途径。即便不考虑做北漂的不稳定性,生存的压力等等,仅仅从了解行业、提升自己的方面考虑,进公司也是更优选择。
言归正传,今天给大家讲一讲“电视剧的选题与构思”。有群友说这个题目有点大,想想确实有点自不量力,只当是与大家交流一些自己的思考吧。偏颇难免,挂一漏万,姑妄言之。
考虑选题,先要明确做一个选题的目的。对于一般编剧而言,那就是顺利卖出去。什么样的选题能卖出去?当然是好选题。但什么样的选题是好选题呢?
首先,我们要有两方面的了解,一个是对于市场的了解,一个是对自身的了解。市场又包括了两个层面。先说第一个层面,纯内容层面。目前的流行题材是什么?电视台对什么题材类型的剧感兴趣?收视率点击率排前的剧是什么类型?不考虑市场流行趋势的变化,闭门造车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比方说头几年,我每次回电影学院跟同学们上课交流时都会说一句话,我说我推荐两个题材的剧,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写,一个是万古长青的家庭伦理剧,一个是谍战剧抗日剧。
但是到了今天,我必须承认当初跟同学们讲的话说错了。家庭伦理剧不是万古长青的了,目前这个市场,家庭伦理剧的市场地位一落千丈,不敢说没人做了,但早已不复当年光景。现在的电视剧受众是谁?以前我们老说是两低一高,低收入,低文化,高年龄。但是现在呢,不是了,现在可能绝对收视率还是两低一高在支撑,但是,从电视台广告商的角度来说,两低一高已经基本被抛弃了。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大约在四五年前有个选题叫《隔代亲》,顾名思义,就是讲祖孙情的,典型的两低一高受众。但是随着市场趋势变化,项目在创作和拍摄的过程中不断演变,最终的男女一号变成了孩子的父母,故事也偏向了年轻父母于事业和爱情的撕扯碰撞。这部剧顺利的话应该会在明年春天与大家见面,题目则改为了《我们的爱》。
电视剧的周期很长,策划,剧本创作,拍摄后期到发行,一般至少要两年左右的光景。所以作为编剧必须要有判断,自己构思的选题在眼下是否有市场?两三年后呢?虽然我们没有前后眼,但至少可以多做一些思考。又比如说你有一个眼下很火的选题,但你要求自己精益求精,非要磨上三年再卖,很可能三年后就过气了。
明确审查的边界
市场的另一个层面是审查。我把审查也归在市场范畴内讨论,因为审查是改变电视剧购销风向最直接粗暴的因素。古装剧和涉案剧的限制已有些年头,大家都见怪不怪了,抗日剧受中日关系及文宣影响,明白人也心中有数。可我们素来跟韩国关系很好,谁能想到一个萨德便尸横遍野呢?
限韩令这样的,真的属于不可抗力。再怎么有前瞻性我们也预测不到。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明确现在已有的禁令及限制,避免触雷。比如谍战剧很火,又可以上黄金,是否就可以放心大胆来写?需知谍战剧是要国安审的,不但要审全剧本,还要审全片,国安审完了再交广电审。作为编剧,就必须提前知道哪些能过哪些不能过,哪些可以打一点擦边球……
我自己有部剧叫《无名者》,前段时间在北京影视频道首播,收视率不错,大概能拿到全年第一,最近又要在天津卫视上星了。这部戏历经坎坷,但是审查过程还算顺利。回过头想,多年在公司做抗战戏“英雄无敌”系列的经验帮了我,至少知道有三条红线是不能碰的:一,我党不搞暗杀;二,我党不搞美人计(美男计);三,我党不花钱买情报或交易情报。
有人觉得不能暗杀又不能搞色诱还有什么能编呢?这就考验编剧能力的高低了。至少这三条红线非常明确,明确了就好办,我们编剧不怕白纸黑字,就怕灵活掌握。白纸黑字规定死了总有办法可想,总能找到门路去绕开它。
有一些新人编剧会较劲,说共产党历史上有特科,有锄奸队,难道不算暗杀么?只能说历史真相怎样,跟你能写的内容无关。如果一定要较这个劲,那不妨去搞研究,不要当编剧。编剧不同于写小说的,剧本必须拍摄出来才有意义。政治环境是电视剧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改变不了,只能艰难在其中寻找生存空间。目前貌似每年都要有重大周年的红色剧播映档期,你如果足够聪明,也不妨火中取栗。
在天涯影视剧本版,我见过很多有情怀的版友。他们会有各种各样或异想天开或惊世骇俗的选题构思。比如有人说,我要写魏忠贤,给魏忠贤翻案。还有人说,我要写一个老人面对死亡的故事。当然最可笑的还是我在公司当小策划的时候,接到一个女青年的投稿电话,说写了一个坐台小姐的杀人复仇记。当我告诉她坐台小姐不能当主角,她问我为什么。我说太灰暗,不够正面,她还是不理解。她反问我说,你看岛国都可以拍各种爱情动作片呢……
作为编剧,我们是靠卖剧本吃饭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讲个好故事。而不是说我要给大家反应一段真实的历史;我认为老百姓需要教育;或者说普及一下某方面的知识;或者说我要弘扬正气;或者说我要挑战伦理什么的……当然如果你是大腕编剧如高满堂老师,你写《老农民》,你写《闯关东》,那当然不一样。但即便《闯关东》、《老农民》,其成功的基础也是讲了一个好故事。你可以在讲好一个故事的基础上去拔高它,但是如果你一开始想的就是拔高而不是讲故事,那就本末倒置了。
所以归根结底,不但要对市场有充分的认识,还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不但要清楚自己的能力与局限,还要扪心自问一声,我到底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是圆梦?是挑战自我?还是卖钱?
做编剧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在影视行业,别的工种都是干了活就能拿到钱,唯有编剧是很可能干了活却拿不到钱的。费尽心血最后却颗粒无收,这样的情况多数编剧都碰到过。要想坚持下去,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
戏剧术语中有一个“三一律”,我自己总结了另一版本的“三一律”。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做了三个自认成熟的选题,最后能成功卖给公司并拿到定金的也许只有一个。你三个拿了定金的项目,可能最后只有一个把剧本写完并投拍。你三个投拍的项目,最后也许只有一个能顺利播出并给你带来编剧声誉。至于其它的,就丢在废纸篓里,硬盘里,某公司的融资项目案或扯皮的法院文书当中了。
对于新人编剧来说,一定要好好衡量每一个项目的机会成本。不考虑接活,纯原创的话,有效率的做法是怎样的呢?我自己的习惯是这样的:当有一个成熟的选题构思,有空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案子。一个故事大纲,或者梗概加三五集剧本,视情况而定。然后就放在那里,再去做下一个。当我跟投资人聊天的时候,说不定就会聊起来――“哎,我这里有个选题哦……我那里有个东西,跟你们想要的很贴哦!”
首先,如有可能,找到属于你的高概念。“高概念”是前段时间很流行的词,后来又被一些人批判,说是伪概念。在我看来,其实这就像卖东西做广告,你需要一个宣传语一样,需要像打动消费者一样打动你的潜在投资方。不是所有的剧都具有高概念,但毋庸置疑,有高概念的项目往往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什么是高概念呢?我总结下来呢,就是独特的,有共鸣的,具有社会话题性的,这样的内容浓缩为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叫做高概念。我之前提到的《隔代亲》,其实“隔代亲”就是高概念。只是这个概念以前还很高,现在随着市场变化,变得不那么高了。再比如《大丈夫》,三个字人物关系就出来了,戏剧张力的想象空间也有了。所以我们在构思选题的时候,就应该尽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高概念。
当然每个人对高概念的判断有所不同。有人觉得我反应一个社会现象就是高概念,也有人觉得一组特殊的人物关系就是高概念。甚至有人认为灰姑娘的故事、屌丝逆袭的故事都算高概念。到底算不算呢?也许在灰姑娘的故事刚出来的时候,它真的是个高概念,但是无数人写了无数版灰姑娘之后,它就不是高概念了,因为它的独特性丧失了。
好的高概念,还应该给人以想象空间。如《离婚律师》,顾名思义立刻就知道是写打离婚的。有感情戏,又热闹,肯定还好玩。再比如《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为什么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题目中便带着悬疑和紧张。
虽然高概念有万般好处,但实在可遇不可求。有的新人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寻找所谓“高概念”,找到了一个看似前所未有的选题便觉得挖到了金矿,殊不知别人不做类似选题往往有其道理。这种时候就要跳出来,跟身边的亲朋好友聊聊,观众真的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么?再跟懂市场的人聊聊,为什么之前没人做?永远不要觉得天下只有自己最聪明。实在找不到高概念怎么办呢?也不用怕,踏踏实实写个好故事,能写好故事就足够让我们编剧存身了。
当你千辛万苦确定了选题,就要进入构思创作的阶段了。每个编剧都有自己的构思习惯,先想什么后想什么,如果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那就可以跳过这部分内容。我只说一下自己的构思习惯,供新人们参考。
一般来说,构思一个全新的项目,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切入。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独特的人物性格;二,独特的人物关系;三,独特的事件。我们通常会说“故事核”,故事核到底是什么?应该就是整个故事的驱动力。比如说我这是一个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故事,那么复仇便是故事核。对电视剧来说,更常见的是依靠人物关系,比方说《潜伏》。
我非常喜欢《潜伏》,我觉得《潜伏》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最优秀的谍战剧,是后来者的标杆,之后的大多数谍战剧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在《潜伏》中,我党的两个人余则成和翠平性格迥异,包括文化层次和生活方式也大相径庭,这种反差形成的张力构成了全剧的真正推动力。记得当年在反复研读剧本后我忽然灵机一动,能不能在它的人物关系基础上更深一步呢?于是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电影《史密斯夫妇》。如果男女主人公不仅仅是性格差异,身份也分属不同的势力会怎样呢?会不会更紧张更有趣呢?这样想着,《无名者》的人物和故事便慢慢浮现出来了。
应该强调,从人物关系出发还是从事件出发只是初始角度的不同,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每个项目的特点也不同;并非在构思过程中只考虑事件忽略人物或相反。但是如果单纯从人物性格出发来构思呢?
《亮剑》毫无疑问是人物性格支撑全剧的。我们会忘记李云龙到底打过什么仗,但我们一定会记得他鲜明的人物性格。但从电视剧编剧创作的角度来看,至少目前环境下写一个从人物性格特点出发的剧有相当大的风险。且不论自身的人物塑造能力是否过硬,就算你写出来了,能拍得出来么?投资方现在选演员首先考虑的是市场,其次才是角色适合度。面瘫的情节剧总还能凑合着看;但是面瘫的人物戏呢?还是不要自寻烦恼了。
找到了你的人物关系,你的故事核,还能在一句话之内把它讲清楚,你就有了成功的开始。一句话讲出一个故事,这是我们所有编剧都知道的要求。可有的新编剧觉得我的故事特别牛,一句话真的讲不清楚,我必须得跟你长篇大论的讲,但事实证明这些一句话说不清的故事往往是失败的。就不说你跟投资人去聊天,去介绍自己项目的时候往往只有那么半分钟一分钟的,即便在你自己的创作过程中,这一分钟的故事核也非常重要。
我们往往有这种体会,一开始想了一个故事,很兴奋地提笔就写,却发现越写越吃力,最后完全忘了当初为什么写这个东西了。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要放下来回过头去,想想当初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最初的那一句话是什么。
此外,我们做编剧,不像写小说是搞艺术,更多的是一个理性工作,像建筑师一样的工作。比如说设计一个房子,设计一个大楼,我们不会一开始就想,我要装一个什么样的窗户,我的电梯用什么牌子,我是要贴墙纸还是要刷漆?不要去想这些东西,我们要想的是这个楼大概是什么风格的,大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我要这楼盖多高啊,是写字楼还是公寓啊。其实电视剧也是这样的。电视剧的体量非常大,一样要画图纸,比如说我这个剧是做三十集还是五十集?大概是什么风格什么题材类型的?大的故事脉络走向是什么样的?谁是男一女一等等。
像建筑师一样的思考,其实就是说我们在每个不同的阶段要考虑不同的事情。在最开始的策划创意阶段,也就是整体构思的阶段,不用去想细节,不用去想桥段。可能你有很好的桥段,脑子中灵光一现,你可以记下来。留着好了,也许用得着,也许用不着。但时刻不要忘了,守住你的创作初衷。
有了大的框架,再慢慢填肉。人物关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起在哪儿?收在哪儿?中间要经历怎么样的起伏?每个起伏就是一个大段落,大段落又由若干小段落构成,再进一步明确每个小段落的主要功能,到了这时候再考虑桥段,符合这个功能的桥段是什么?比如说现在我要一个桥段写男女主角产生误会,如果你是好编剧,就能想到一个特别牛逼的桥段;你要是一个普通编剧,就好歹找一个过得去的桥段。桥段就算不精彩,但整体衔接有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你的作品就仍然及格。
构思的重要内容,除了人物关系,除了情节桥段,其实还有一点是往往被我们忽略的,就是叙事手法。很多人会觉得我们的电视剧叙事方式太单一了,平铺直叙,说到哪儿算哪儿,好歹有点闪回还是为了撑长度……别说《权力的游戏》那样多线并进,就是平行蒙太奇都少的可怜。我们为什么不能向美剧学习呢?从《迷失》到《真探》到《绝命毒师》到《纸牌屋》,那么多牛逼的叙事技巧可学啊?
最早我也是这么想的。很多年前我有一个项目构思,写的是丢孩子的故事。这个案子特别早,在电影《亲爱的》出来之前好几年就有了,那时的我还很傻很天真。我当时就构思了一个特别有张力的叙事结构,类似于24小时那样,我写的故事时间是一个月,然后其中的每一天便是一集。从第一天孩子丢,到第三十天孩子找回来,三十天三十集,这个小家庭每一天都生活在煎熬中。我觉得这个形式感特别好,紧张,有压迫感,有张力,简直太牛逼了。
可我后来才发现,牛逼是牛逼,现实中却很难实现。现实操作中三十集剧本怎么也要拍出三十多集的,多一集就多卖好多钱,你要求投资方为了你的形式感而舍掉上千万的真金白银?就算投资方真的答应了,以现在的制作水准而论,怎么又能保证你的剧本拍出来正好不多不少一集的量?
这个项目还没有放弃,目前也有公司在运作。剧本早就写完了,还是按照一天一集的形式。我当然还是希望能有奇迹出现,但也很清楚结果如何不是我一个编剧能左右的。
谈叙事技巧的创新,我们往往首先会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其实我们的制作水平和制播体制也是重要的限制因素。我们的编剧、制片人和导演经常会互相埋怨,编剧会说你把我写的东西全糟蹋了,而制片人导演会说你写的什么东西我们都拍不了。到底谁说的对呢?编剧们至少可以先去跟跟组跑跑发行再回来骂街。
最后再讲下我自己对眼下市场的看法。现在电视剧的市场非常惨淡,这碗饭比以前不好吃了,电视剧的拍摄量在下降。非理性的成分在增加,包括受大IP的挤压,我们多数的编剧只能被动接活,做委托,甚至给人做枪手,自己原创的机会很少。但是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机会。现在IP同质化太严重,全是一个样子的假大空。去年IP做的特别火,到今年大家渐渐明白IP其实是皇帝的新衣,其实没有那么多真正的价值。慢慢清醒的投资人会明白原创的意义所在,他不会为了虚假的点击量和僵尸粉花那么大的价钱。与大IP相比,编剧的原创剧本价格其实是相对便宜的,所以站在这个角度,做好原创故事还是有机会的。
具体到目前的市场趋势,我个人感觉未来的方向就是青春偶像元素与各种类型剧的结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的谍战剧,以前都是大叔,孙红雷、张嘉译、吴秀波,现在都变成清一色小鲜肉了。
抛开青春偶像元素不谈,我觉得我们编剧最好或者说最容易找到自己存在价值的方向是情节剧。比如说你现在做一个脑残偶像剧,就算大火特火,不是你编剧的能耐,那是投资方花大钱砸的鲜肉,靠粉丝拉话题,做收视。我们看到很多貌似火爆的青春偶像剧,剧本其实是很糟糕的,在那些剧里面编剧的地位也是很低的。真正能显示我们编剧价值的是情节剧,我们是掌控情节的人,我们是玩弄观众心理的人,我们是讲故事的人,我们不是给他搭一个走秀台让他去走秀,编剧不是干那个的。当你有一个好的故事拿给投资人的时候,投资人才会认可你的价值。你说我这个剧本必须一线鲜肉来演才行,人家鲜肉可挑选的项目多着呢,为什么非拍你这个?
做情节剧还有另外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如果你逻辑码得足够严密紧实,别人改你剧本都不好改。地位不是特别大腕的编剧,都会面临各种各样被改剧本的困境。当别人要你改剧本的时候,你就告诉他这动了,别的地儿也得动,圆不了,也许他就不改了。虽然这也不一定管用,碰到不讲道理专心寻死的投资人,你写成《权力的游戏》也没用,但总归你的掌控力会强一些。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比如说你想做一个《亮剑》那样靠人物取胜的角色,你能碰到那么好的演员吗?现在演员质量比当年陈宝国、王志文、李幼斌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你觉得他们能演活你的人物吗?你只能眼看着他们去糟蹋你的心血。所以这个你也是控制不了的,包括在拍摄过程中出现种种状况,你是控制不了的。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你的故事,你的情节。
说了半天情节剧,到底什么才算情节剧呢?有人觉得无非就是狗血剧嘛。其实不是的。在我看来,情节剧应该是强调故事的曲折、情节的紧凑,以及人物关系的张力。最好的情节剧,应该是每一场戏的内部都蕴含着饱满的情绪,或紧张或喷薄,或悬疑或动人。好的情节剧是通过有序的情节编织来营造氛围,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代入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先要遵守生活和情感的逻辑。狗血剧之所以被人不齿,就因为它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和情感逻辑,片面的为了追究刺激而制造冲突。前些天看到黄丹老师发了张图片,写“情节要简单,情感要复杂”。我理解这是针对电影剧本的。对于电视剧而言,我觉得可以稍稍修正为“情节要张力,情感要真实”。两者都做到优秀,又符合市场环境,不愁你的剧本卖不掉。
2017|新梦想
长按二维码 关注 2017惊喜让你连连!
四川微电影网站 www.scwdy.com
商务合作:131838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