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副局长给中国电影支招:优秀作品始终是行业繁荣的关键
在今年的“华表奖”活动期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发表了讲话,近日总局公布了讲话内容,以下为节选。
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仍有不足
毋庸置疑,对中国电影的长足进步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当然,也要看到电影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我们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院,但在制作上,距离电影强国还落后很多,特别是我们的软件人才和复合人才还没有真正形成。
第二是营销理念,特别是对外营销理念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中国电影走出去也需要同行的更大努力。
第三,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北上广深等地区人均观影次数与中等发达国家接近,但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还参差不齐,在投资和规划发展上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没有战略眼光的投资可能会制约可持续发展。
同时,电影市场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只有诚信经营、规范经营,才能推动电影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影片发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排片档期就很值得研究。我们全行业应该集中起来改善排片,让旺季均衡、淡季不淡。现在的单日最高票房可以达到6.6亿,最低是3千多万,20倍的差距不是一个理性的电影市场,我们应该真正把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观影需求同提高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还有后电影产品开发依然很滞后。前几天,我见到福克斯公司总裁,我本来还很高兴地说,中国现在有些电影在网络上的版权出售超过1千万美元,他很平和地说,美国电影的网络授权金额1、2千万美元是常态,可见我们距离真正的电影强国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电影行业下一步的战略发展需要在行业内形成共识。如艺术影院怎么排片,希望电影界在这些问题上能形成共识,从而少走弯路,应该让艺术电影有一些空间。对于排片档期、网票补贴怎么认识,也需要形成共识,不要盲目打价格战。
将来在三、四线城市如何发展影院,也值得探讨。我们今年有一个规划,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准备在集镇逐步建设一些电影院。
农村公益放映方面,也需要不断改进。公益放映不等于免费放映,也需要通过市场化的理念来实现,使观众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从而达到文化需求的真正满足,同时我们也鼓励各院线向乡镇延伸,等等。
这些带有行业战略性的问题,需要大家认真思考。还有院线公司怎么有效管理、规范签约影院的问题,对于存在偷漏瞒报票房行为的签约影院,如何处分,电影局应建立健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此外,在舆论生态上,我们提倡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电影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对中国电影提几点工作意见
一、将抓精品作为中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百年电影发展史无数次证明,优秀作品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龙头,是行业繁荣的关键。因此抓精品创作,实现电影创作由高原向高峰的迈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精品创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电影要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记录真善美,让广大观众在审美和娱乐中收获教益、得到鼓舞。
精品创作需突出重点。近期要集中抓好《大火种》《老阿姨》等纪念建党95周年重点影片的展映工作,以及《勇士》《第四道封锁钱》等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重点影片的创作工作。中长期要做好百部重点主旋律电影选题规划与跟踪管理,适时召开动态调整专题会议,整合创作资源,优化创作力量,确保重点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精品创作需打牢基础。要积极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策划多种主题和类型的采风活动。今后重点影片项目一律在策划创作之初下基层深入生活,并把深入生活情况作为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扶持的参考,鼓励承担特殊创作任务的艺术家申报深入生活专项资助。
精品创作要加强创新。积极探索尝试不同风格、样式、类型,不断提高美学表达和艺术创作水平,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作品满足观众需求。
精品创作要依靠人才。深入开展中国电影新力量推广活动,继续开展实施青年编剧培训计划、优秀青年电影剧作扶持计划、优秀剧本孵化计划、青年电影导演“青葱计划”。继续与美国电影协会合作开展派拉蒙中国电影人才交流计划,迪士尼中国动画电影制作人研讨班,美国福斯公司青年导演培训计划等。
精品创作要抵制“三俗”倾向,拒绝粗制滥造。坚决反对电影创作中的拜金主义、庸俗媚俗低俗、粗制滥造等不良现象。要合理调控、宏观调控电影创作数量,既要鼓励新生创作力量的积极性,又要设定专业和质量门槛,充分运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杠杆,压缩低质、劣质电影产品的数量,淘汰落后的创作产能,切实优化创作质量。
教育引导青年从业人员,抵制错误思想和违规行为。各级主管部门要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对由各级政府拍摄的影片,合理控制片酬支出。
国有电影企业要带头抵制非理性片酬要价,对所属主创人员加强教育管理。行业协会可以考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推出抵制天价片酬的行业自律公约。引导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舆论良性关注、监督片酬问题。
二、把电影产业做强做大
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在不断增长,其发展速度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但市场大并不等于产业强,关键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国产影片的主导地位。衡量主导地位的基本标准就是市场份额,尤其是人次份额。
今年4月份以来,国产电影有分量的影片投放不足,市场表现欠佳,与好莱坞还存在较大差距。这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保持进取心态,加倍努力,加倍追赶。除了落实创作方面的要求外,还要切实提高精准发行和营销能力,让国产电影深入人心。
核心竞争力需要更大规模的市场。
中国的银幕数与中国巨大的人口数相比还显得不够充裕,且分布很不均衡,还有不少地区和人口未实现影院的有效覆盖。今后的发展中,既要充分调动企业新建电影院的积极性,又要加大政府引导的力度。近年来中央财政安排下拨了大量县级影院建设资金,基本实现了县级影院的全覆盖。
今年总局将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积极协商推动乡镇电影院建设补贴政策。希望各地电影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性支持、补贴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使影院规划、布局、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核心竞争力需要更加包容、健康的市场。影院要强调社会效益,树立正确的票房观,抵制唯票房论。
要严格执行关于放映国产影片的比例要求,为国产中小成本和艺术电影提供放映空间。鼓励具备不同优势、资源的电影机构和组织加强合作,建立和运营规模化的艺术院线。
完善以中国电影满意度调查为核心的电影综合评价体系,扩大调查样本抽取数量和影片覆盖范围,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电影专家、影评人引用评价体系指标,促进电影市场健康发展。
打造核心竞争力,政府必须加强作为。
近年来电影主管部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许可、废文件,深受业界欢迎。但在“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方面还有很大提升余地。
首先,在剧本备案和审查环节,要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坚持正确导向,坚决从源头上抵制“三俗”,防范内容风险。
其次,要把加强电影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作为电影主管部门常抓不懈的工作。各地主管部门必须做到市场繁荣和市场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今年初全国电影市场管理工作会议部署了专项治理活动,在各单位、各部门的积极参与配合下,三个阶段的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活动已初见成效。
下一步要认真研究建立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此外,随着发展还会产生新的监管职责,比如今后将试点开展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属地使用单位监督检查工作。在惠民生、保稳定方面,各地电影主管部门要务必妥善解决好老放映员等历史遗留问题。
三、让创新更加理性
近几年的发展表明,“互联网+”、“金融+”,为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创新驱动,技术和资金的广泛进入,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
这将对未来中国电影的产业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表现为:市场不断细分,小微创新型企业大量兴起;企业组织结构、竞争战略走向多样化,产品与服务趋于个性化;产业链延伸空间扩展,结构更加复杂;产业生态走向互补、共享、共荣,票房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明显下降。可以想见的是创新将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在迎接创新的同时,要对伴随新业态而来的缺陷和风险保持警惕,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四重辩证关系:
1.资本话语权日益提高,但要尊重电影创作规律。
电影归根到底是内容产业,既有商品属性,更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追求真善美是其永恒价值。我们尊重电影的产业、市场属性,但更强调电影不能在市场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因此,任何情况下,资本都不能任性绑架创作,资本的意志都不能取代电影的双重属性。
2.电影金融产品富有活力,若不规范则风险极大。
今年3月份的“《叶问3》事件”,相信大家都还记忆犹新,既扰乱了市场秩序,又影响了影片口碑,甚至造成潜在的金融风险。我们鼓励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今天,再对互联网票务及宣传发行重申几点要求:
一是加强网票销售和宣传发行管理,规范网票预售窗口期,严格实行网票票价补贴公示;
二是网票公司审慎与宣传发行公司、制片公司签订对赌协议;
三是宣传发行公司应纠正在电影营销中的偏颇口径和媚俗化倾向;四是网票公司应对主旋律影片和中小成本影片适当倾斜。
3.新公司新项目纷至沓来,但要实至名归。
现在国内电影节的一个热闹看点,就是各大公司以及新成立的电影公司发布的片单。
据不完全统计,在刚刚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各电影公司一共发布了多达200余部的新片片单。我们希望这些影片真正能拍摄完成、顺利公映,不希望看到公布片单仅仅是为博取资本的眼球。
抓精品创作并非只是创作者的事情,更希望新老电影公司都能够撇去泡沫,集中自己的优质资源,以真正的优秀作品立世。
4.生产效率可以提高,艺术和产业规律不能违背。
互联网和金融,代表着先进生产力,能够创新与改善电影创作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不意味着能够颠覆电影艺术与产业的原有规律。
要克服浮躁的表象,更加注重电影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电影、金融、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不会一蹴而就,通晓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也不可能批量速成。因此宁可慢些,也要好些。
四、用电影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紧紧围绕贯彻中央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决策部署,把电影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继续办好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着力在商业推广方面寻求突破。
1.打造十大知名品牌国际节展。继续办好上海、北京、丝绸之路三个在国内举办的国际电影节,支持北京国际电影节争取A类国际电影节资质,努力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打造为“一带一路”的品牌工程,加强与其他重要工程、计划的协调和联动。
支持“北京放映”活动主办方与国内外片商建立务实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办好中英、中美、中法、中澳、中俄等电影节展,要从资金、片源、政策、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充足保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下大力气提高节展的品牌含量。各地也要充分运用好单一国别电影交流审批权限这一政策,做好相关的对等交流工作。
2.加强商业推广。在今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以“中国电影普天同映”发行平台为龙头,深入实施“中国电影全球同步放映计划”。鼓励电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加强内容创作,打破国产电影习惯于内循环和自循环的狭隘格局。
积极吸纳各方力量,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版权代理合作、渠道疏通、宣传推广方面的协调,扩大海外华人社区的放映规模,力争尽快初步实现覆盖东南亚及北美、澳大利亚部分重点城市的华人社区,并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扩展至欧洲、南美,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探索出一条符合国际电影市场规律、由点及面、逐步扩大、富有实效的突破之路。此外,还要落实好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优秀国产影片海外推广工作的政策。
3.推动更多人才和作品走向国际。加大与知名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等专业平台的合作力度,如柏林、戛纳、威尼斯、多伦多等重要电影节和美国、香港等重要电影市场,深入研究并掌握其运行规则,精心设计中国专题活动,有针对性地推广中国影片。特别注重在国内各类青年电影扶持计划中,及时发现和推荐人才与项目,为其提供服务与保障,积极探索国内计划与国外节展市场的直通对接方式。
中国电影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中央高度支持电影事业的发展,国内各个方面的资源对电影行业倾斜。国际上也对中国电影发展给予了很高关注,在国际交往中,中国电影人的话语权逐渐增强。
第二,中国电影在管理理念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十六大以来,改变了过去只管国有企业、不管民营企业的状态,形成了宏观管理的理念。管理办法也在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同时法治方式和综合管理方式自觉运用、相互结合,为市场运行建立良好的环境。当前正按国务院要求推进“放、管、服”改革。
第三,电影技术支撑效应愈加明显。在未来的几年里,新技术(包括网络、新媒体)和电影的融合,会给电影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也需要继续在这方面发力。
第四,电影政策长期利好。去年推开营改增时,经过我们的争取,电影行业都按照3%的税率缴税,极大地缓解了电影发展的压力。还有电影专项资金的保留,实际上也是国家对电影行业的支持。
第五,未来的市场潜力空间巨大。比如,对比澳大利亚2200万左右的人口创造了70亿票房,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的东部市场可以发展为类似发达国家市场,未来的中部市场发展为东部市场,未来的西部市场发展为中部市场,这个层次的递增决定了中国电影的潜力。
而且,中国观众人数在增加,00后成为观影主力后,90后依然保持了观影习惯,若干年的循环,中国看电影的群体在增加,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潜在力量。
此外,我们的后电影产品开发空间要远远大过欧美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我们这一代电影人生逢其时、使命光荣,赶上了电影发展的最好时期,因此要努力在市场上达到高端,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使电影行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总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