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申请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四川省微电影艺术协会官网

剧作课堂

独立制作人解读:为何找不到好编剧?

2016-04-13

      国内的影视产业这几年发展势头旺盛,以至于BAT之类的网络巨头也纷纷斥巨资杀进了娱乐圈。然而,现在他们却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行业瓶颈,那就是中国的好编剧是在太少了。

       影视产业近几年高速奔跑的同时,实际上编剧人才的缺口正在被更快速地放大,即便BAT在资本方面能力超群,也无法绕开编剧人才培养的大坑。独立电影制作人杨城对《天下公司》说,我们的好编剧少,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激励机制和培养体系的原因:


杨城:


首先是历史原因,因为中国电影的市场化刚开始没几年,现在市场对编剧的需求呈现爆炸性增长,但是编剧的培养和储备是需要时间的,这中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第二,现在确实也存在激励机制的问题,现在写电视剧的人就是比写电影的人挣得多;


第三就是编剧教育的体系,既要有古典叙事的教育,也要有通俗叙事的教育,还要有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


国内的电影编剧片酬过低是无法激励成熟电视剧编剧过渡成为电影编剧的一道沟壑。目前,国内电视剧圈一线顶级编剧,一集稿酬一般达到20万元到30万元,甚至更高。一部电视剧按30集算,一部下来的稿酬能达到近千万元。


而在电影圈,一部非常火的电影,编剧最高收入也不到200万元。而且比起电视剧的生产周期,电影的周期耗的时间都很长。影视专家朱玉清则干脆指出,中国目前其实甚至都没有一个纯粹的电影编剧:


朱玉清:


现在都没有纯粹的电影编剧,大部分都是从电视剧编剧转过来的。说实话,之前编剧不是很受重视,编剧的薪酬和版权保护这些方面都做的不好,好多编剧都是靠电视剧赚钱,靠电影赚个名声,是这种模式。


事实上,很多技术上的原因也造成了现在的合适的编剧不好找。例如:


业内将欧洲电影的叙事手法称为经典叙事,好莱坞的手法被叫做通俗叙事。

中戏、电影学院等专业院校交给学生的都是经典叙事手法,但如今的市场偏爱的是通俗叙事。

这种通俗的叙事训练教学是不够的,很多老师自己就不会。


另外,编剧是一个需要特殊专业素养的工作,并不是只要文笔好的人就能做好这份工作。影视专家朱玉清说,写小说,写电视剧和写电影,这三件事之间的区别非常大:


朱玉清:


电影是表演的艺术;

电视剧是表现的艺术;

小说是想象的艺术。


电影是一个一个镜头来呈现的,好的电影剧本都不是文字化的,全是靠图片来呈现的,那些台本都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组成的。


电视剧的编剧和电影的编剧也很不一样,电视剧动辄50集,有很多细节,但电影节奏很快,靠蒙太奇的画面来表现。


所以不是所有的作家或者电视剧的编剧都能做电影编剧。


整个影视创意产业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无论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资本还是上一个十年的煤老板资本,前仆后继在名利场里冒险的“资本家”不计其数,但以编剧为代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瓶颈缺口一直没有引起资本的注意。


好莱坞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对中国的编剧状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比较了中国与好莱坞的不同,认为两者之间一个巨大的差距是,在好莱坞有大量的自由编剧可供选择,而在中国,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数本身就不太多。


罗伯特·麦基认为,美剧那种一年拍一季的长系列电视剧对于培养编剧队伍很有帮助,他说:


“长系列电视剧对于好莱坞编剧数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编剧在为这些长系列电视剧编剧的过程中会逐渐转成制片人或是执行制片人——很多时候还会担任导演,他们因此可以对于作品的制作有更多在创作方面的控制力,并且能够因此挣很多的钱。”


中国能有什么办法迅速培养一批编剧吗?


独立电影制作人杨城认为,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根本急不得:


杨城:


编剧某种程度上也是艺术家,艺术家的成长肯定不能拔苗助长或者流水线生产,勘定需要一个自然的、漫长的过程,而且还需要在一个科学的、良好的大环境中才能慢慢成长。


现在我们的环境在慢慢改善,但是整个过程肯定会持续特别长的时间。


但影视专家朱玉清的态度就要乐观得多:


朱玉清:


市场在推动它逐步完善。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剧本测评的环节,通过一个平台专门为编剧服务,把他们的作品和价值得到投资方的认可和重视,整个行业都在做这样的事。

剧本排行榜

活动